400-888-8888
工作时间:9:00-18:00

揭秘西方恶意抹黑中国经济的诡计

来源:[db:来源]日期:2023-10-03 浏览:22

大图片的ID是{FF20D489-8650-40C9-AEA3-F83CED79034A},尺寸是800x4250,[点击查看图片](http://images.china.cn/site1000/2023-09/19/116695900_922f0436-9f03-4d83-a422-967a75624818.png)。

说起最近的一些报道,就是一堆煞有介事的东西:中国经济崩溃门、中国经济远赶不上美国、中国关键经济数据找不到了、上海变成了鬼城……这帮西方“严肃”媒体怎么了,想不通。

仔细分析这些报道,可以发现它们破绽百出、屡见不鲜,都是那些抹黑中国经济的老套路:“双重标准”、“数字游戏”、“选择性失明”和“虚假叙事”。

看看这背后的缘由,一方面是西方媒体的意识形态执迷不悟,简直看不到中国经济的真实;也有一些媒体为了追求利益,捧黑中国经济,赚取点击量,赚大钱。

4月30日,上海外滩有游客玩。这是“五一”假期第二天。(新华社记者辛梦晨摄)

“集体斜视”的“双重标准”下

美西方媒体报道中国经济时,经常用“双重标准”,显示“集体斜视”的症状,导致报道经常会有相似的观点和极端的立场。

在“双标”疯狂的情况下,美西方媒体长期在“中国崩溃论”和“中国威胁论”之间跳来跳去:一旦中国经济调整周期或者面临挑战,就会出现“中国崩溃论”;当中国经济加快恢复或者某些行业迅速发展时,“中国威胁论”就会上演。

最近有些美西方媒体说中国的经济放缓对亚洲邻国有影响。嗯,美国的《华尔街日报》说,日本和韩国等国的经济问题是因为中国的经济不景气;英国的《金融时报》说,韩国和澳大利亚等国的经济短期内没法复苏,因为中国的经济不好。

可是,这些媒体咋就不提美国为了“脱钩断链”和“去风险”,乱扰全球市场秩序,还阻挡对华贸易的呢?他们是不是不知道这才是导致邻国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再说了,他们也没说美国和西方国家极端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对全球金融和贸易有多严重的冲击。他们也没提到美国的债务危机、美国的信用评级下调、美欧银行业的危机等事件,看样子是故意淡化这些事情对全球的影响。

今年以来,美国的《纽约时报》等媒体跟政客们联手,一直在黑中国的经济。一方面,他们说中国的经济增长放缓会给全球经济带来“可怕的风险”,说中国是个“未知数”。他们又说中国的新兴产业是靠政府补贴得到了“不正当的竞争优势”。他们这种把“中国崩溃论”和“中国威胁论”放到一起的做法,就是完完全全不顾公众对他们的信任危机。

他们故意不提的是,从2013年到2021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了七国集团的总和。他们也不提中国经济近年来的年均增长率远高于世界经济和发达经济体的平均增速。当他们攻击中国的经济政策的时候,也不提美国推出的《通胀削减法案》等保护主义措施里面包含的高额补贴条款。

美西方媒体深陷双标思维,不但对不同主体就是一视同仁没戏,对同一主体不同时期的报道也是各种不一致,导致前后常常出现“穿帮”的悲惨情况。

2022年6月,《英国经济学人》报道称,中国的防疫政策太严格,搞得经济“没啥活力”;过了半年多,这媒体又说,中国优化调整防疫政策会搅乱世界经济,带来“痛苦副作用”。

可见,这么多所谓“主流媒体”承认自己的涉华议题设置,实际上就是一直在重复那些烂套路,比如“全怪中国”和“中国无论做什么都是错的”之类的老生常谈。

9月14日晚,新疆喀什古城景区游客在那稍微逛了逛、上了上手。

玩弄“数字游戏”欺骗公众

媒体这些家伙啊,总是自称专业公正,喜欢拿着一堆数据说事。但是你要仔细琢磨一下,就会发现他们的所谓“专业”就是玩玩弄“数字游戏”而已。他们用一些看起来很炫的但不是很真实全面的统计工具,来美化美西方的经济,而用一些低估效应很强的统计工具来黑中国经济。

一个经典案例要拆解一下,8月26日,《经济学人》在封面报道里说:“中国经济二季度年化增长率只有令人失望的3.2%,而更糟糕的是,一个重要的预期显示美国经济年化增长率将达到近6%。”

你听着啊,之前十年,美国经济年均增速才2.25%,现在怎么可能达到6%?而中国经济3.2%的增速是从哪来的呢?之所以《经济学人》会得出这种荒唐的结论,是因为故意不用中国国家统计局二季度经济同比增长6.3%的数据,而是用二季度环比增幅0.8%,然后用“环比折年率”的方法,也就是假设未来三个季度保持同样的增幅,折合得出年增长率。用环比折年率得出的数据明显就比同比数据低。

有意思的是,要是用同样的方法算美国经济,按年率算的话,美国二季度经济增幅是2.1%,还是低于中国经济增幅的。《经济学人》恰巧没对中美经济数据做同样的估算。

新华社记者注意到,这个报导说啥“美国经济年化增长率近6%”,可信度不高啊,是亚特兰大联储的一个计算模型预测的,最高预测值才接近6%。亚特兰大联储特地说了,这个模型把第三季度的一些数据也算进去了,所以这个预测不可靠,比市场上一般预期的平均值高一倍还多。 就用一些不可比的统计方法,有选择性地看待中外经济数据,得出夸张结论之后,再大声炒作嘛。这套《经济学人》的歪曲数据、愚弄大众,故意装傻,实在是有点“不专业”,只会让人瞧不起。 杭州奥体中心体育游泳馆(左)和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右)(4月26日照片,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江汉 摄) “习惯性造谣”总是伴随着这种“选择性失明”。美国商业内幕网站援引美奇金投资咨询公司发布的一份报告,说找不到最近中国水泥、玻璃等重要产品的生产数据,责怪中国不公布经济数据,以此推测中国经济不行。 这让很多经济分析人士觉得奇怪。因为早在8月15日,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中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数据时,就详细公开了主要产品的产量数据,其中包括水泥、玻璃等产品的数据。 那个机构是真的没看到这些数据,还是“选择性失明”?我们不知道。美西方喜欢不报道或者少报道中国经济的好消息,喜欢造谣、制造恐慌,这是西方抹黑中国经济的另一种手段。 比如,很多西方媒体喜欢报道中国海关的进出口数据,却往往忽视国际收支数据。分析人士说,海关数据因为各国口径不同,季节性波动很大,可比性和参考价值都不如全球标准统一的国际收支数据。 西方媒体这样厚此薄彼对待这两个数据的深层原因是,中国近年来国际收支数据一直非常稳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也在合理范围内,不好炒作,而海关进出口数据季节性波动很大,正好可以用来唱衰中国经济。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国际收支情况火了,货物贸易顺差比去年增长了整整19%。这一数据炫耀了中国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坚韧性,并且突出了出口新动能的快速发展。至于服务贸易,逆差收窄了9%,主要是因为新兴生产性服务贸易收入的增长。报告还指出,直接投资仍然是外国资本流入的稳定渠道,国内经济的发展前景和市场空间依然吸引国际长期资本投资。可是,美西方媒体就是视而不见,完全无视这些积极数据。 在被“选择性失明”影响的情况下,某些美西方“专业人士”得出的结论往往让人目瞪口呆,简直荒诞可笑。 《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保罗·克鲁格曼最近发表的一篇文章声称,中国经济正处于“危机的边缘”。事实上,他十多年来一直反复撰文预言中国经济即将崩溃。可是中国经济并没有崩溃,反而持续向好发展。 (7月5日摄\r,无人机照片) 武汉阳逻港一期码头。

误导预期,通过虚假叙事

中国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政策后,西方媒体刻意营造了这样的故事:中国的消费市场应该马上“报复性”上涨,经济应该持续“强劲反弹”。如果不能达到所谓的“预期”,就表示中国经济有大麻烦。

澳大利亚经济学家郭生祥认为,这种叙事方式是脱离实际和常识的臆测。实质上,它是人为地提高市场预期,然后用“不如预期”的负面消息来打击市场信心,继续误导预期。

近期,中国英国商会副主席陶克瑞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在调整防疫政策后的第一年,中国市场各个方面的指标已经逐步恢复并向好发展。而西方国家从调整防疫政策到经济复苏都经历了很长的过程,目前仍然困难重重。外界应该对中国经济有信心,有耐心。

除了主观报道之外,西方媒体的虚假叙事还表现在通过滤镜、摆拍照片和公然撒谎来夸大直观反映中国经济状况的场景。

美国《新闻周刊》最近刊登了一张照片,显示上海街道空荡荡,星巴克咖啡馆顾客稀少。在没有核实的情况下,这家媒体引用了照片发布者的评论,称上海成了“鬼城”,“中国(经济)有麻烦了”。

咱们看,有些人肯定成天用各种假证据胡乱猜测,就这样硬生生把虚假的结论搞出来。虽然说有些批评可能不那么可信,不过对中国经济的担忧还是有点真实依据的。说实话,这就是西方媒体抹黑中国经济的无脑行为。

有个香港金融机构的头头告诉新华社的小编,西方媒体总是夸大中国经济的负面消息,夸张得太过分了,只顾着制造恐慌情绪,连基本的事实都不管了,真的觉得越来越失望。

首页
电话
短信
联系